曹操自败袁绍、诛吕布、逐马超,平定了朔方之后,权势日隆。以丞相之位而佩剑入宫,面君不拜,乃至诛杀异己,震慑百官,渐渐便有了不臣之兆。一天,长史董昭对曹操说:
“自古以来,作为臣子的从来没有立过像您这样的大功。就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周朝的开国之臣周公旦、姜子牙也无法和您相比。三十多年来,您顶风冒雨,扫荡北方群凶叛逆,为百姓除了大害,使汉朝得以复存。因此,您怎么能和朝中其他臣子并列平排呢?您应该进爵为‘魏公’,并加九锡以表彰您的功德!”
所谓“九锡”,是指古代帝王赐给有大功或有权势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公羊传●庄公元年》何休注日:“礼有九锡:一日车马,二日衣服,三日乐则,四日朱户,五早钠陛,六日虎贲,七日弓矢,八日铁钺,九曰租鬯。”后来,凡权臣意欲篡位前,都强迫在位皇帝赐给“九锡”。因此,董昭劝曹操进魏公、加九锡,实际上就是劝曹操加紧实施篡位的步骤。
曹操剧照这时,侍中荀或反对道:
“不可以这样!丞相当年本来是兴义兵,为挽救汉朝江山,现在虽有功于国,却更应当秉承忠贞,保守谦逊。仁人君子最看重的是为人品格、德操,所以,丞相绝不能这样做!”
曹操听到荀或的话,当时就变了脸色。但又无话可讲:作为臣子,总不能公开为自己的篡位意图辩护吧。
董昭明白曹操的本心,就驳斥荀或:“怎么能因你一个人反对而阻挡广大臣民的愿望?!”于是就上表章给汉献帝,以众多大臣的名义要求尊曹操为魏公,并加九锡。这样,曹操就开始了篡位的第一步。
曹操剧照荀或见状,一声长叹:“我真想不到今日竟然看到这种事!”曹操听到后,非常痛恨荀或,认为他已跟自己两条心,不再肯扶助自己了。于是,在建安十七年冬天,兴兵下江南讨伐孙权时,就命令荀或随军同行。
荀或跟曹操多年,深知其人,就明白曹操有了杀掉他的心思。便假称有病,在行军途中停在寿春。不久,曹操忽然派人给他送来一盒食物,而且上面还有曹操的亲笔封记。可是开盒一看,什么也没有。荀或明白了曹操的暗示(不必再吃或无食让你吃,不就是要你死么?),就服毒自杀了。
荀或的儿子把父亲自杀的消息报告给曹操,曹操表情沉痛,很懊悔的样子。立刻下命令以厚礼安葬荀或,并追封为“敬侯”。
荀或荀或为什么自杀?
从上述故事中我们可以获得两方面认识。
就曹操方面而言,可谓冷酷无情了:无论荀或在进封魏公一事上态度如何,毕竟是从曹操起兵之日便相从并多有功绩的,其对曹操的思诚应该无可怀疑。因之,若从人情上看,曹操诚然冷酷。但政治斗争本身就残酷,容不得情谊的。作为政治上有大抱负的曹操,接人待物的唯一标准,则是视其是否有利于自己政治宏图的实现。可以说,这是曹操的最高处世准则。于是,当初的“惟才是举,”不拘品德和现在的逼杀贤良,并无本质区别,恰恰是同宗之举。
其实他又对荀或个人有多大仇隙?而荀或个人又有多大能量可阻止他的图谋?但特意从与自己一直最亲密,也倍受自己信从的重要谋士的荀或身上下手,无非是杀一儆百,以震慑百官罢了:凡异己者,纵如荀或,也难以生存,何况其他?这,就不难看到曹操的机谋深算了。
荀或剧照曹操的老练狡诈还在于,明明是无情地置人于死地,却又不露丝毫杀人把柄:空盒相送,可多种解释的。谁料荀或只作绝食断禄之猜——其死,于我无干也!加上听死讯时,又故作懊悔之态,又特命厚葬之举,并追谥封号,谁又能再怀恨曹公呢?杀人不见血,反使被杀者遗族感恩戴德,不生怨隙,既清除了政治上的障碍,又获得了人们的感佩,谁说曹操不是大机谋之人?
对曹操此举,人们久有定评,勿庸赘言了。倒是从荀或方面看,大有可探讨之处,不无启悟之言呢——荀或,真是被曹操逼迫才自杀的么?
否。荀或之死,真凶只是自己:自己的双重人格,矛盾态度。拘旧礼又趋时务,奉实力又务虚名,在波诡云谲、风流激荡的历史变迁、社会阵痛之际,其必然的生命归宿便只能有一个:死。
荀或剧照荀或人格的一面是:做汉家臣子,不贰忠良。因之,以维护正统、匡扶汉室为宗旨,并以此为生命依托,人生根本。也就是说,在观念上,他顽强地信守着“旧观念”。而人格的另一面则是:正视实力,追随强权,能够“随波逐流”,推动时势,并为此尽心竭诚,不遗余力。也就是说,在行为上,他又积极地崇奉着“新现实。”
人格的两重性必然造成他在复杂的动荡的社会现实中行为上的矛盾。例如,曹操最重要的一步政治谋略“挟天子以令诸侯”,便出自荀或的谋划。当曹操尚在山东,而献帝乍归洛阳之际,荀或便劝曹操及时行动:
“从前晋文公接纳被人驱逐的周襄王,于是使各路诸侯因襄王在晋而都服从文公指挥;汉高祖为秦退位之帝发丧,使全国民众都拥戴了他。现在献帝又在流离之中,您应该借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拥兵而在天子身边,这可是非比寻常的大略!您若不及早这样干,别人会抢先这么做的!”
应该说,荀或此谋确是出色:从现实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使曹操超越群雄,号令天下,以完成宏伟大业。这是荀或崇奉“新现实”的体现。因为谁都知道:春秋时周王室早形同虚设,真正逐鹿中原的是各路诸侯;而汉高祖之所以要为秦帝发丧,恰恰是为收买人心以一统天下!因之,荀或之谋,早把汉献帝放在傀儡位置了。
荀或剧照然而,一旦曹操真要彻底推开汉帝时,荀彧的“旧观念”却促使他与曹操对立了。其实,他又哪里是和曹操对立,而正是自身两种人格的对立!因之,既承认现实,回天无力,又因循旧制,抱残守缺,又能从哪里寻到生路呢?
荀或之死,是一场人生悲剧
而后人却可从中明白一种基本的人生谋略了:天道无私,无不自然而然。历史规律不徇情,诚如孙中山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因此,人生世上,必要有对时势的清醒把握,对社会的透彻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决定自己的人生走向和世事的臧否予夺。否则,步将行而越趣,口将言而嗫嚅,徘徊彼此,首鼠两端,非但不能成就什么大事业,反只会遭众人笑,最终伤害自身。
荀或之死,就在于他不能以大眼光、高视点审时度势:汉祚之衰,早呈趋势。大局不挽,尽人可知。荀或明知汉朝将亡已不可免,却偏偏拘泥传统、自陷陈规,就是人生的大误区了。荀或可谓机智之人,但只有“智”,不知“势”,不过小聪明而已。“大势”不清,徒具“小智”,这种人很难有真正成功的。
自然,对“大势”的判断,也不可只以新旧论。旧未必不好,新未必全对。项羽推翻秦朝,分封天下,遍立诸侯,又重蹈周王朝的覆辙,将秦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重新改正,新则新矣,弊端反多。
荀或剧照那么,如何评判“大势”呢?
只有一条,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否顺应社会进步的趋向。具体而言,则看其是否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发展,是否真正获得人民的拥护,是否合乎“天道”。符合,纵然目前尚微弱、局促,也要倾心支持;不符合,尽管表面强大,正统,也必须尽力改变。
否则,顺应片时的威势,将会留下永久的遗憾。因此,在“大势”面前,任何人都不宜取模棱两可的态度。认清形势、看准方向后,就矢志不渝,奋全力进击,则必获人生的成功。
参考资料:《三国》
作者简介:本文系于圳燕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