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克能治白癜风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759062.html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山城兴义虽然边远,却也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乡村,曾经“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状况早已不复存在。那么,兴义这一区域是什么时候有电视的呢?都有哪些艰难又好玩的过程?今天,我们就带着大家一起去寻找答案。
新中国成立后,兴义这座边远的山区小县城,与其他地方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难起步,历经坎坷,从吃不饱穿不暖,到解决温饱问题;从围着疙瘩柴火听人摆龙门阵,到追求精神生活看上电影,兴义人经历了发展过程中的阵痛,以及找到正确道路后,走上发展快车道的欣慰。
然而,当年的电影不是天天可以看得到的,想随时看到“电影”,唯有电视产业才能做到。在兴义,对于电视的诞生和发展,谁最有发言权?谁又讲得最清楚呢?我们有幸找到一位老电视人,他可是见证了兴义乃至整个黔西南电视发展的权威人士。
黔西南州广播电视局原局长龙心良说,在我们黔西南,在我们兴义,能够看得到电视是从年开始的。年,州里面建立了一个电视转播台,那时叫差转台,收转的是云南电视台的信号。因为当时距离云南电视台,空中的直线距离和我们到贵阳的直线距离是一样的,都是公里。因为云南电视台发射机站在梁王山,海拔是多米,比较高,在兴义城周围的高山上都能收到它的信号。
在建电视差转台之前,兴义是没有电视机的,无从看到电视。后来,有人从贵阳带回来一台电视机,插上电源捣鼓了半天后,打开电源开关,除了“嚓嚓嚓”的电流声,什么也收不到,什么也看不到,只能干瞪眼。有电视机却看不到电视,老百姓想看电视的心情非常急切,可以说热切期盼。当时没有建州,叫兴义专区。那时的主管部门还不叫广播电视局,而是叫广播事业处。当时想要看电视,就得去找电视信号。广播事业处的一班人马,率先在兴义附近已经通电,又能够爬得上去的山上搞测试。第一次测试是在将台营上面,用木方搭了一个木塔,有十多米高,加上天线,上去打开电视,却什么也没看到,只看到屏幕上出现几个黑白条闪闪晃晃,然后黑屏,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图像。
后来,技术人员又在烈士陵园那座山上建了一个信号接收点。其实,那个信号接收点很简单,就是用十多米高的一根竹竿,搞三根绳子拉起,地下订一个桩把竹竿固定,架个天线再接下来。每天晚上四点钟,技术人员匆匆吃过晚饭后,就赶快上山,将事先放在烈士陵园管理站房中的调压器、电视机等抱到接收点,再把电源拉上去接好。等到六点半钟,再慢慢寻找信号收看。龙心良清楚地记得,他们第一次找到信号时的兴奋场景:“哇!有了!有了!你看你看,是在演《杨门女将》呢!”技术人员看到有信号,有声音时,激动地喊起来。可那个图像并不清晰,闪了几下就没了。尽管只是时断时续的信号,还是让他们无比兴奋,总算找到信号源了。
为了能看到清晰的电视,他们又在兴义载郊的羊角落山上进行测试,这次收到的就是云南梁王山上的信号,比先前的信号好多了。虽然不是很稳定,看的时间却可以稍微长一点。于是,龙心良与同事们决定,就在那个地方建一个差转台。因为信号比较弱,天线就要搞成双层天线,4伏天线,并列起来,这样接下来可以增强信号。差转台建成以后,基本上能够能把节目完整地看到结束了。当时老百姓都很高兴,说我们兴义终于可以看电视了。
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并不知道什么是电视差转台,搞不懂这差转台是干什么用的。然而,当年兴义的老电视人,就是通过电视差转台的建设,开启了兴义人享有电视陪伴的先河。
龙心良介绍,当时建的差转台,那个地方刚好是个雷区,经常打雷,虽然安装得有一点简单的避雷设施,即避雷针、引接地线等,但那设施本身的质量不是很好,哪怕不是直接打雷打到那个地方,也就是打在附近,有感应的电,那设备里面的零件就会被烧毁,并且固定就烧那个零件。大家都熟悉了,每次打雷过后,第二天上去就直接换那个零件,根本不用思考,就一定会有信号。原来单位每天晚上派一个人去值班,后来为了给大家减负,技术员就把它搞成一个钟控,就是用一个闹钟,设置到6:30分,分针指到6:30的时候,就接通电源,发射器就自动打开,就可以运转了。但这以后又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一过了这个时间,如果再一断电,电视就停了,就看不到了。群众意见也大,你们咋个搞的?停了又不开了?
后来,差转台的另一个技术员,就把钟控改成了一个电子控,只要一接通了,以后它永远都是通的。如果断电,再来电,它又把信号接出来了。
差转台始终因为功率小的缺陷,接收的信号也不是那么好,所以转播出来的效果也不是很好,群众也是很有意见的,大家都希望能够看好电视。在大家这种要求下,我们还要去找信号源,要找信号更好的地方,信号更强的地方。因为羊角落山这个差转台,接云南梁王山的信号还是强度不够。我们曾经到过豹子岩,就一中对面的那个山上,那里的信号虽然要好一点,但是隔城远了,交通又不方便,就没有定在那个地方。我们就在七舍八环地大老子山上,那里海拔是米,也是没路上去,就顺着小路走,其实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我们上去,去看了之后,决定在那里测试。当时就把一个12寸的海燕电视机改装成直流的,买了一号电池,一节电池起码有一斤重,要4节,好像是12伏,1.5节,要8节电池,背起有十多二十斤,还要背电视机上山。
龙心良回忆:“我记得那天,我们当时局里面没有车,就去其他单位借了车,送我们上去,并且跟驾驶员讲好,到晚上九点钟,十一点钟以前你来接我们。好,我们上去,当时上去那点看电视,当时山脚附近村庄里的小娃娃就跟着我们一起上去。那是四月份,晚上风很大,山高了嘛,风大吹起,小娃娃都遭不住,匍在地上看那个电视。在山上看那个电视,确实效果非常好啊,非常清晰,声音也好,图像也清晰,很舒服的。那就决定在那个地方建差转台,搞两级差转,从大老子山接收云南的信号,再转到我们这个地方来,转到我们现在已建成羊角落山差转台那里来,第二天早上电视播出来,大家看到效果就好很多了。那天,后来那天不晓得是什么原因,送我们去的那个驾驶员没来接我们。到晚上九点钟了,我们决定不要让人家驾驶员等我们,我们先下山来,因为下山也比较危险,路也有点远,又陡,九点钟我们就下来了。下山来,大概十点钟左右,到公路边等他,等到11点钟没来。可能人家有事不来了,没办法了,只有走啊!我们五个人,11点钟开始从马革闹那山上走下来,走回到家里差不多三点钟了。当时那个技术员,后来是电视转播台的副台长,那天为了爬山,怕穿塑料鞋不行,就穿了反帮皮鞋,轮胎底的,又硬,就不怕伤到脚。哈!一双新袜子穿起去,走回来袜子都踢通了……”
龙心良感慨,在兴义建电视转播台的时候,和现在确实不能相比,条件艰苦不说,经费又紧缺,下乡没有车,好多地方都没有通电,样样都是靠人力去背去扛。那次在八环地大老子山测试效果较好,于是决定在那个山上建一个电视差转台,在那里接收云南电视台信号,再转到兴义城区及周边,就解决了电视看不好的问题。通过两级差转以后,兴义城里大部分的地方看电视就比较好了。没有补建差转台,没采取两级差转传输信号时,即使购买了彩电,因为信号强度不够,播出来也是黑白效果。当时兴义专区建安公司的生活区在半坡上,正好对着广播事业处所建的一个小差转台。专建公司一职工家里有一台14英寸的彩电,接收到的正是那个小差转台发射出来的信号,信号强度足,效果也就特别好。于是,他家成了兴义最早看到彩色电视的人家。
后来,技术不断改良,信号传输不断完善,几乎覆盖了兴义城区所有角落,市区有彩色电视机的人家,也基本上可以看到彩色效果了,再不是曾经笑话的“黑白彩电”。
当年,广播电视局的技术人员想尽千方百计,踏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到信号源,让群众看得到看得好电视。当大家终于看得到电视节目后,人们又有了新的向往和希望,那是个什么希望呢?下周三晚九点,继续与你分享。
作者:高雪
责任编辑:李海燕
本期审稿:石磊
值班总编:沈辉
法律顾问:贵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杨出波律师韦娜律师
兴义市融媒体中心
兴义市融媒体中心:
微博:
兴义市融媒体中心
凡“兴义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