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孙坚之殇,孙氏集团避讳隐藏的秘密阳城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哪儿治得好 http://www.bdfzkyy.com/
小A短评三国风云人物之“会稽豪族”周昕文:小A斯蒂芬小说中孙策攻打王朗的时候,被孙策刺死了一个王朗的部将周昕。周昕据《会稽要录》记载:周昕,字泰明(另记作大明),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周昕少年时游历京城,拜太傅陈蕃为师。后来被太尉公府征辟,举为高第,迁任丹阳太守。在曹操陈留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周昕曾经先后派遣精兵万余人帮助曹操。袁术在淮南的时候,周昕因为不喜欢他的为人,就拒绝与他交往。袁术以此痛恨周昕,并且私自任命吴景为丹阳太守,派遣吴景去攻打周昕。周昕不愿意祸及百姓,就解散了部队,回到会稽老家,依附于王朗的手下。《会稽典录》的作者是晋朝人虞预,该书主要记录的是江东士人阶级的奇闻异事。全书原貌早已经失传,我们现在看到了版本是鲁迅先生从各种史书古籍中载录整理而来的辑录。据《三国志吴书宗室传》的记载,公元年孙策攻打会稽太守王朗的时候,王朗派遣周昕与孙策交战,被孙策打败并且斩杀。在公元年(建安十七年)的时候,曹操在起四十万大军征讨孙权之前(就是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著名典故的那次,小说中是在第六十一回《孙权遗书退老瞒》那一场),曾经让陈琳代表朝廷以荀彧的名义,给江东的孙权以及文武官吏们写了一篇征讨檄文,叫做《檄吴将校部曲文》。在这篇檄文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周泰明当世后彦,德行修明,皆宜膺受多福,保乂子孙。而周盛门户,无辜被戮,遗类流离,湮没林莽,言之可为怆然。”这里边周泰明就是周昕,而对“周盛门户”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周盛”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当时能够代表周氏家族的人,个人观点应该是周昕的儿子,那么“周盛门户”就可以解释为周盛一家;另一种是直接解释为周家盛大的门户。不过不管哪一种解释都说明周昕的家族在当时应该是名望之家。假如陈琳的这篇檄文中关于周昕的事情属实的话,那么就说明孙策在平定会稽的时候对周昕一家是近乎灭门的大开杀戒的。那么孙策为什么要对周昕的家族进行屠灭呢?莫非孙策与周昕有什么深仇大恨吗?陈琳又为什么说周昕一家是“无辜被戮”呢?基于这些问题我又将《三国志》翻查了一遍,却只在《三国志吴书妃嫔传》里找到孙策和周昕可能有所交集记载,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周昕为丹阳太守的时候,袁术又任命了孙策的舅舅吴景为丹阳太守,去攻打周昕,并且将周昕赶跑,霸占了丹阳。这件事就有点奇怪了,明明是吴景将周昕赶走霸占丹阳,于情于理都是吴景的不对,更何况这件事也并不是孙策与周昕的直接冲突。当时的孙策已经有志于天下,因为这一点小事就将人家满门抄斩,未免有失风范,让人难以接受。这件事怎么看都是孙家的不对。所以事情应该远没有这么简单。既然问题出在周昕身上,我们还应该从周昕身上去找寻问题的所在。可惜的是《三国志》里关于周昕的记载很少,除了周昕被孙策打败并最终被灭门以外,就只有被吴景赶出丹阳的记载了。与孙策的其他交集更是没有。那么其他史书中有没有呢?果然,在《后汉书》的《袁术传》和《公孙瓒传》中我找到两条可能会与孙策有所交集的记载:《后汉书袁术传》“术从兄绍因坚讨卓未反,远,遣其将会稽周昕夺坚豫州。术怒,击昕走之”《后汉书公孙瓒传》“术遣越随其将孙坚,击袁绍将周昕,越为流矢所中死。瓒因此怒绍,”这两段记载说的其实是一件事,就是发生在公元年的阳城争夺战。袁术阳城争夺战的起因是这样的,董卓在关东义军的压力下被迫西迁,而于此同时讨董联盟也宣告瓦解,关东诸侯们开始了兼并战争。在这一背景之下,讨董有功的孙坚,虽然被袁术表荐为豫州刺史,但是其他诸侯们自然不可能让他安稳的坐上豫州刺史的位子。其中反对此事最强烈的正是袁术的哥哥袁绍。于是就爆发了袁绍和袁术之间争夺豫州的阳城争夺战。从《后汉书袁术传》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袁绍趁着孙坚还没有赶去赴任的时候,派遣周昕率先占领了阳城。而袁术则因此大怒,起兵攻打阳城,最终将周昕赶跑。作战主体双方是袁术和周昕,并且袁术取得了胜利。可是在《后汉书公孙瓒传》中的记载却是,袁术派遣孙坚和公孙越一起去攻打周昕的。这就使得这场战争变成了代理人战争,作战主体双方是孙坚公孙越和周昕。谁胜谁负没有记载,但联系后面公孙越中流失而死的记载推断,应该是孙坚公孙越一方输了。可是这样一来《后汉书》中对于阳城争夺战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记载。这种现象在《后汉书》中其实并不鲜见,是其作者针对不同史料甄别筛选的结果。当作者对不同材料无法判断的时候,采用了在不同传记中相兼并存的办法。《后汉书》作者范晔《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是南朝宋人,他著作《后汉书》的时候已经距离阳城争夺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多年了,他所引用的材料依据,今天大多虽然已经无从可靠,但是成书于西晋时期的《三国志》应该是其主要的依据。那么距离阳城争夺战的年代更近一点的《三国志》中有没有相关的记载呢?可是我翻遍了《三国志》,袁绍和袁术的传记里都没有提到过这场关乎一个州的刺史任命的战役。只在公孙瓒的传记里有一条记载:“是时,术遣孙坚屯阳城拒卓,绍使周昂夺其处。术遣越与坚攻昂,不胜,越为流矢所中死。”这条记载虽然与《后汉书公孙瓒传》中的记载大致相同,但是作战主体袁绍方却变成了周昂。周昂是周昕的弟弟,也是袁绍的附属。周昂陈寿的治学态度是非常严谨的,他与范晔不同,在编著《三国志》的时候,对于存有疑虑的材料一概舍去不用。他既然将这句话记录下来,就说明他认为这件事情是真的。也就是阳城争夺战的作战主体双方是孙坚公孙越和周昂,并且孙坚公孙越方还输掉了这场战争。北宋司马光在编著《资治通鉴》的时候也采用了这种说法,说明司马光也是比较认同这种说法的。《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中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术遣孙坚击董卓未返,绍以会稽周昂为豫州刺史,袭夺坚阳城。坚叹曰:“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引兵击昂,走之。袁术遣公孙越助坚攻昂,越为流矢所中死。”我翻查了许多后世对《资治通鉴》的翻译解释,发现大多数对这段话的理解都是孙坚将周昂击败,迫使周昂“走之”逃跑了,也就是孙坚打败了周昂。但是这样一来就与《三国志》“术遣越与坚攻昂,不胜”的记载相违背了。所以个人认为对于“走之”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孙坚“走之”,是孙坚被周昂打败了。这也应该是司马光的本意。司马光那么好了,现在对于阳城争夺战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这是一场由袁绍和袁术发起的以争夺豫州控制权为目的的,由孙坚公孙越和周氏兄弟直接参战的代理人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孙坚被打败溃退而走,公孙越被流失射死。但我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关键问题集中在袁绍一方参战的是周昕还是周昂。如果是周昕,那么就没有问题,自诩天下无敌的孙坚败给了周昕,肯定是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进而升级为刻骨铭心的仇恨。而当孙策长大以后,屠杀周昕一家满门就不能算是冤枉,就不是“无辜被戮”,而是孙策借机替父报仇。可如果是周昂,虽然他是周昕的弟弟,但是孙策因此而杀周昕满门,就的确有违人道,周昕一家的确是非常无辜。那打败孙坚的到底是周昕还是周昂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问一问吴国人,他们自己总不会不知道自己究竟和谁打了这一仗!在吴国的历史上曾经两次修订国史《吴书》,一次是在孙权统治末期,一次是在孙亮时期。时至今日《吴书》已经失传,不过陈寿在编著《三国志》的时候应该是掌握着《吴书》的第一手资料的。那么《三国志吴书》里有没有阳城争夺战的记载呢?答案是,没有。除了孙坚曾经被袁术表荐“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治兵鲁阳城”的记载勉强可以算作与之相关以外,就再没有其他的与之相关的记载了。甚至连曾经跟随孙坚征讨过董卓的那些将领的传记里都没有只言片语。也就是说,这件事在吴国人眼里是根本不存在的。《三国志》作者陈寿一切似乎陷入了僵局。真相究竟是什么呢?莫非真的没有答案吗?就在我近乎放弃的时候,却注意到《孙坚传》中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董卓被赶入关西,孙坚“平塞诸陵”后的一段记载“讫,引军还,住鲁阳。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我们都知道关东义军讨伐董卓开始的时间是在公元年,即初平元年,战事历时一年多的时间,一直到公元年,即初平二年的大约四月份董卓西迁为止。而在这段记载中我们知道孙坚攻打荆州刘表最后被黄祖军士所射杀,是在公元年,即初平三年。在这之间有一段至少大半年的时间空挡,是一片没有任何的记载的空白。那么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孙坚在做什么呢?莫非这段时间的记载,被人删去了吗?删掉这一段的又会是谁?该用什么填补这一片空白呢?有了这样的疑问,也就有了新的线索,也就有了新方向。并且我很快在裴松之给《三国志》做的注释里找到了答案。裴松之是南朝宋人,他在给《三国志》做注的时候将许多史料罗列记录在后面,然后再做出个人对这些史料的真伪鉴评,史学界称他的注释为裴注。因为他的这一做法,使得我们有幸目睹很多非常珍贵的失传的史料。裴松之在《孙坚传》的后面,裴注引用了两条分别来自《吴录》和《会稽典录》的记载。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条记载:《吴录》“是时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袁绍遣会稽周喁为豫州刺史,来袭取州。坚慨然叹曰:‘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言发涕下。喁字仁明,周昕之弟也。”《会稽典录》“初曹公兴义兵,遣人要喁,喁即收合兵众,得二千人,从公征伐,以为军师。后与坚争豫州,屡战失利。会次兄九江太守昂为袁术所攻,喁往助之。军败,还乡里,为许贡所害。”《吴录》的作者张勃,是晋朝人,他的家族是吴国世卿家族,所以《吴录》是以吴国为正统的纪传体断代史。从《吴录》的这一段记载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正是《资治通鉴》里相关记载的来源。只不过司马光认为参战的是周昂而不是周喁(周喁也是周昕的弟弟,排行老三,在周昂之后),这一点司马光应该就是采用了《三国志公孙瓒传》的记载。从这两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吴国还是有人认为阳城争夺战是真实存在过的,只不过他们认为孙坚很轻松的就打赢了战争,而且也没有公孙越被流失射死的事。袁绍方的代理人也由周昕周昂变成了另一个周氏子弟周喁。那么问题来了,假如这两段记载属实的话,《三国志孙坚传》中为什么没有收录呢?陈寿在编著《三国志》的时候最主要的参考一定是魏蜀吴三国的官方史书。吴国的官史《吴书》一定是陈寿的重要资料之一。那么他没有将这件事记录在孙坚的传记里就只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他认为这件事是假的,然后把它删去了。这一点很好理解,毕竟陈寿已经在以曹魏为正统的《三国志魏书》里记录了阳城争夺战的经过,那也是他所认可的版本。第二种就是,这件事在《吴书》里压根就没有写。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可能。原因就是《三国志》中的《孙坚传》本身。孙坚孙坚的传记在《三国志》中全名叫做《孙破虏讨逆传》,换句话说凡是与孙坚作战的都是“虏”是“逆”,是邪恶的。孙坚则是对他们进行讨伐,是正义的举动。这一点在传记里也很好的被表现出来,孙坚基本上是天人一般的感觉,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他被徐荣打败一事,只在转身之间就被写成了反败为胜,顺便还将祖茂甘心为孙坚赴死的事情大书特书了一番。就连孙坚轻敌冒进被黄祖军士射杀这件事,都被写成了虎落平阳一般的孤胆英雄。这些都说明吴国人在给孙坚做传记的时候,采取了美化神化的保护性态度,其目的就是要塑造一个完美的精神领袖,以起到凝聚政权内部各方势力的作用。而孙坚一生最大的伤痛——阳城争夺战的失败,虽然的确是因讨伐董卓而实力受损的缘故,却依然是他成神道路上最致命的污点。所以,要么改写即成的历史事实,就像《吴录》中那样,可是这样做难免日后落人口实。那就只有——彻底的抹去他。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虽然依然没有准确的答案来回答到底是周氏三兄弟中的谁击败了孙坚。但是根据以上这些对史料的分析,小A却有了一番大胆的推断。下面把你的思绪交给我,我们一起回到那个烽火连天战不休的年代……公元年,以袁绍为首的各路诸侯们组成了讨伐董卓的关东义军联盟,天将大乱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这个时候对于士族阶级来说,站好队是最终成功的唯一途径。在权衡利弊以后,会稽的周氏家族选择了四世三公的袁绍作为自己的政治投资。袁绍也很重视周氏家族,表荐周昕做了丹阳太守,周昂做了九江太守。公元年,讨董联盟瓦解后不久,豫州刺史孔伷病逝,而袁绍袁术兄弟因为豫州的归属问题产生了分歧。这件事对他们兄弟两个都非常的重要,应为袁氏家族的根基就在汝南,正属于豫州治下,这关系到两个人谁是袁氏家族正统继承人的问题。但是迫于舆论压力,两个人都不能直接发起争夺豫州的战争,于是找寻代理人迫在眉睫。袁术最先做出反应,他立刻派讨伐董卓有功的孙坚担任豫州刺史,这样做可谓顺理成章。而袁绍则选定了当时已经颇具实力的周氏家族,并许下由其家族子弟担任豫州刺史的诺言。时任丹阳太守的周昕,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他迅速领兵占领了豫州的阳城,以为豫州新的治所。这一切袁术当然不可能坐视不管。这应该也是周昕与袁术交恶的开始。当时,袁术还并不知道周昕只是一个代理人,于是他亲自领兵攻打阳城。阳城争夺战正式爆发。立足未稳的周昕,当然不可能是汝南袁氏家族的对手。周昕被袁术打败退回丹阳。孙坚在袁术的支持下占领了阳城,顺利坐上豫州刺史的位子。然而这块到嘴的肥肉,却引来眈眈贪婪的目光。那就是,周昕的弟弟时任九江太守的周昂,他心中不甘,于是再次领兵进犯豫州争夺阳城,并且将因为讨伐董卓而实力受损的孙坚打败,攻占阳城。此时大家已经知道实际争夺豫州的是袁绍袁术这对同父异母的兄弟,面对这种窝里斗的局面,袁氏家族内部自然而然的选择了保持沉默。无奈的孙坚,一方面退守鲁阳继续与周昂交战,一方面向袁术寻求帮助。这时候的袁术虽然气愤不已,却也不好亲自出战,于是他派遣代表公孙瓒前来与他联合的公孙越,去帮助孙坚攻打周昂以夺回豫州。然而公孙越根本不是周昂的对手,数次交锋都被周昂打败,最后公孙越被周昂手下射杀而死。战事进入了相持阶段,孤军作战的周昂凭借着自己的优势与孙坚继续周旋。然而他心中清楚,若自己没有援军终将会被消耗殆尽。于是他招回了远在曹操帐下效命的弟弟周喁,并向自己的哥哥丹阳太守周昕发出求援信号。可是文韬武略的孙坚已经先周昂一步,他早已经向袁术请求调自己的从兄孙贲和大舅哥吴景,去攻打九江郡和丹阳郡,以防止他们支援周昂。得到消息的周昂心急如焚,九江郡是自己的大本营,一旦有失将退无所归。权衡利弊以后他采取了保守的策略,留下弟弟周喁坚守阳城,而自己则分兵返回九江。这其实已经犯了兵家大忌。周昂走后,周喁继续与孙坚相持,数次交战都被孙坚打败,最终迫使周喁放弃阳城,领兵向九江郡败退。阳城争夺战就此落下帷幕。这时候时间已经到了公元年,即初平三年。孙坚并不打算就此放过周氏兄弟,他将阳城争夺战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奇耻大辱,他已经下定决心要踏平九江郡,活捉周昂一雪前耻。这一切都被自幼跟随在孙坚身边南征北战的孙策看在眼里,记载心里。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袁术却与刘表开战,孙坚也被调往江夏去攻打黄祖,结果轻敌冒进中流失而亡。时年三十七岁。孙坚死后,孙贲接管了军队,在得到袁术的授权以后,他率兵攻打九江郡,先后打败了元气大伤的周昂和周喁。阴陵之战中周昂下落不明,周喁本想投奔大哥周昕,却听说丹阳早已经被吴景占领,周昕也已经逃回老家会稽。愤恨的周喁遂引军与孙贲再次交战,兵败,退归乡里。阳城争夺战以后,孙氏家族元气大损,只能成为袁术彻彻底底的附庸。而周氏家族更是一蹶不振,永远失去了称雄一方的机会。公元年,距离阳城争夺战四年以后,已经迅速成长起来的孙策,在击败刘繇之后,开始了统一江东的战事,他拒绝先行攻打实力较弱的吴郡严白虎所部,而选择实力雄厚的会稽王朗作为自己的首战目标。他心中所想的恐怕绝不只是平定会稽那么简单。战事进展的很是顺利,很快他先后击败了王朗和周昕,并将王朗活捉。他那压抑在心中多年的怨恨终于可以爆发出来!报仇!屠杀!他终于可以清洗掉父亲至死都无法忘记的耻辱,虽然他清楚此时跪倒在他屠刀之下的并不是周昂,但是这些也已经可以慰藉父亲孙坚的在天之灵了。而会稽的周氏家族也已注定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小A斯蒂芬写于年3月24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