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市沧江乡新寨村离市区80公里,属一类贫困村,国土面积12.39平方公里,有户人。村里大山林立,溪水潺潺,树木葱葱,山美水美人勤劳。
在新寨村,笔者见到了近年所见过“最厚重”的笔记本——连心袋。袋子装满资料,A4纸打印,厚厚一本,掂在手里沉甸甸有砖头般重。连心袋的主人是驻村干部徐涛。连心袋的主要内容是贫困户各种信息。徐涛翻开袋子里的目录介绍:“我帮扶的对象年脱贫,他家种植板栗10亩......”
随便翻开连心袋里的资料,上面记载帮扶对象一家人的详细情况:家里人口数,男主人和女主人外出打工等信息一清二楚。“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等扶贫信息一目了然,包括年务工收入多少,享受低保情况如何,合作社入股分红多少钱,是否有安全饮水等。
“以前有些帮扶干部对帮扶对象的底数摸不清,对贫困群众关心不够。自从有了连心袋后,就可对照脱贫标准进行自我排查,逐一整改。”徐涛说,对于连心袋里内容,他了如指掌,心中有数。
在新寨村,笔者特意观察扶贫干部的工作和生活用品,其中连心袋最常见,每家每户的连心袋里详细记录了贫困户信息。
新寨村山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以前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脱贫难度很大。近年,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调减低效作物种植。可是,本乡镇的农技人员毕竟有限,一些扶贫干部便努力自学,希望成为“土专家”。
在驻村干部老罗的床头,摞着一沓种植板栗和茶叶的农业书籍。“村里种植了多亩板栗,板栗树的修剪主要是为分冬剪和夏剪,冬剪主是要从落叶之后到第二年春季萌动之前来进行,它能够促进板栗树的长势还有雌花形成......”老罗坦言,自己来扶贫如果是“门外汉”就没办法帮助老百姓,所以自费买了这些书,争取从“小学生”变成行家里手。
在“地无三尺平”的新寨村扶贫工作,是一次丈量山河之旅,脚步尺度太小,难以跨越大山。背起*用水壶,带上草帽,穿上迷彩服,徐涛骑上摩托车,轰隆隆点火发动,下组查看产业发展情况。他说,这辆摩托车是他去年从驻村开始就花元在当地租用的二手摩托车车。“村里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十连环,下队没摩托车实在不方便。”他的帮扶对象吴会光很感谢徐涛经常“私车公用”。“他这个人随叫随到,我们有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骑车赶到。”
徐涛租用摩托车是为了快捷方便,而李老师和刘老师则为了跑山路,购买了越野车,经常“私车公用”进村入户开展脱贫工作,无怨无悔。
驻村干部有一些工作用品轻巧、实用,比如便携式音响。“好好在家莫乱跑,传染肺炎不得了;人穷志不短,脱贫不扶懒……”在今年疫情期间,驻村干部李佳戴上红袖标,拖着音响走村串户宣传抗疫基本知识。
随着脱贫攻坚的纵深推进,村里条件逐步好转,一些扶贫干部的用品悄悄消失。因新寨村地处深山,过去很多组未通公路,全是*泥巴路。那时,水胶鞋是驻村干部必需品。如今,组组通水泥路,水胶鞋不再是驻村干部的“标配”,而是变为教育激励干部服务百姓的载体。
何秀昌驻新寨村已有6个年头,在他宿舍门后放着一双干净的水胶鞋。他说:“全村通组路已硬化,家家户户都通水泥路,水胶鞋也光荣退休了。”
新寨村位于南盘江沿岸,夏天最高温度可达40度,草帽成驻村干部的“标配。”炎炎夏日,戴着草帽的驻村干部走村串户成为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连心袋、草帽、水胶鞋等“硬核”用品,是脱贫干部的好帮手,是脱贫攻坚中的镜子,也是岁月的见证。
(罗振)
来源:亮点黔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