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化兴义黄土地middot赤子情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baidianfeng51.cn/

其实冠群农场就是兴义县农场和果树农场的前身。非常时期,赵元奎将农场捐赠给国家,才使农场未被蚕食而得以保护下来,为后来国营农场的开办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如果说赵元奎是留学归来创办实体的典型,那么赵发智就是当年离开故土走出去的才俊,具体情况如何呢?

都说人不可貌相,其实一个地方也一样,同样是不可“貌相”的。兴义这地方虽然仅是小小的山城,但翻开地方近现代史,却是人才济济,声名远播的。且不说晚清时期,从兴义高等小学堂进省城赶考的王文华、窦简之、魏正楷等13名学子囊括了全省前13名,单在农业方面的贡献,兴义的人才、尤其是以赵发智为代表的才俊,不仅在地方上有着突出的贡献,就算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也是功不可没的。

赵发智的母亲刘从兰出生于兴义名门,是滇黔边防督办、贵州游击*总司令刘显潜的长女,与王伯群、王文华是表兄妹。在书香门第与尚武精神并重环境中长大的赵发智,却偏偏喜欢泥土、热爱农业,在南京中央大学园艺系毕业后,便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植物和土壤。

为深入了解赵发智在农业方面的贡献,文化兴义栏目组一行从古老的*草坝出发,驱车多公里赶到省城贵阳,找到赵发智的小女儿,如今已从贵州财经大学退休赋闲的赵明和女士。

赵明和说: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有两个方面的特质,或者说是秉性,第一个方面就是他对土地的眷恋,对摆弄植物的眷恋,这个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了。不论是在他刚刚大学毕业的那段时间,还是在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或者是在他已经退休之后。另一方面是他的那种苦干、实干(精神),因为我们说学农业的人,特别是搞农业科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身就要求你不怕吃苦,不怕受累。我的父亲在他的专业里面,他这一辈子都是在实干、苦干,这两个方面是他留给我的最深印象。

提到父亲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对植物的眷恋,赵明和打开了话闸子。她说:他(赵发智)其实退休很晚,他是79岁才退休的,一般人早就退休了,单位就聘请他做顾问。退休之后呢,就没有土地了,没有摆弄植物的地方了怎么办呢?这就好像一个喜欢弹钢琴的人没有了钢琴弹,他是很难受的。于是呢,他就在我们家的外面用砖头砌了大约两个平方米的小台,自己弄来些土,就在那个地方开始搞起了蕃茄的嫁接。因为蕃茄的品种很多,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不甜,有的不结果,有的结果很少等等。他就拿那几个品种在那个地方开始嫁接,那个时候,那个小土台就两个平方,我就觉得他(的内心),(一定是)渴望回到那种宽阔的土地上、回到那种大片的果林、回到大片的农田里面去施展他的这个本领。他就在那两个平方的小土台上嫁接他的西红柿、茄子,一直到他八十多岁的时候过(去)世。

赵明和说,父亲在没有退休之前,一年四季,一天到晚都是在摆弄植物,摆弄土壤。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在安顺地区农科所工作,是所里人人敬佩的农业专家。然而,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他和许多知识分子与技术精英一样,行动并不自由,甚至受到了监控。按常理,父亲在那段特殊时期是不能搞科研的。然而,他却利用业余时间,在那里嫁接果树,那时候没有任何设备,也没有任何资金和技术支持,条件根本谈不上。可他克服重重困难,利用业余时间成功嫁接出了苹果梨。当年,苹果、梨等果木的嫁接,在本地很少有人能嫁接成功。可赵发智却仅凭自己的一双手,在艰难的条件下,凭着自己扎实的农学科研功底,选择什么样的植株,在什么部位切口,用什么样的角度,什么样的刀法,这一切都在他的摆弄之下,嫁接一棵就成活一颗,然后成就了那一大片果林。

赵明和说:因为我父亲有一点倔,三年以后,他嫁接的那些果树就有了累累硕果,他们所(安顺地区农科所)里面为了感谢他,专门到果园里面挑选最大、最好的一大筐,配了专人送到家里来表示感谢,但我父亲不收。他说那是他的本分,一旦嫁接活了,那就是公家的,不是我私人的。你们既然一定要我收的话,你看这是多少斤多少钱,然后他就把钱款付了,才(肯)把果子收下。

问及赵发智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故事,女儿赵明和如数家珍。她说,父亲是第一个把烤烟的种子播撒在贵州土地上的人。上世纪三十年代,父亲在国立中央大学园艺系毕业后,就在南京孝陵卫创办了教导总队农场,并担任农场部主任兼农场指导员。抗日战争全面暴发后,南京很快沦陷,父亲只得于年回到贵州,不久接任贵州省立农事试验场场长。就是这个时候,父亲在贵州的土地上试种法国梧桐获得成功,成了贵州第一个引进法国梧桐并成功植活的人。法国梧桐的优势,就是有良好的环保功能和遮荫功能,因为树冠很大,树形也很优美。此后,贵州很多地方就开始种植法国梧桐,并将其当成行道树最好的树种。

在试种法国梧桐成功后,赵发智又把在南京孝陵卫的美菸(烤烟)种子带到了贵州,率先拉开了研究烤烟在贵州种植与烘烤的序幕。在贵阳的六广门外办场时,他经过深入研究,在贵州的土地上播植下第一粒烟种。不久,烤烟试种获得了成功。烤烟试种成功后,得到大力的推广。这,与两个家乡人有关,那便是何应钦与他的四弟何辑五。当年何辑五任贵州省委委员、贵阳市第一任市长,弟兄俩对贵州烟草业的发展特别重视,在全省推广种植烤烟。

赵明和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父亲也得到很多的支持,父亲就修建了贵州的第一间烘烤(烤烟)房。当年,贵州省还没有出现烤烟房。烤烟房被誉为卷烟厂的“第一车间”,又被誉为烟农的最后一道工序。烟叶种植,首先要经过育苗、移栽、大田管理、田间采摘等工序。其中,烟叶的采摘非常讲究,比如植株上的叶片就分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采摘时,要分开采摘,然后需要分开编杆。怎样编杆,编好后在烤烟房里摆杆的间距,进烤烟房后摆放的位置,同样要严格区分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因为它们在烤烟房里脱水的时间、变*的时间、发出香味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贵州的烤烟房经过赵发智两年的研究与摸索,成功地建立起来。有了烤烟房,又摸索出了采摘和烘烤的相关技术,大量的烟叶种植就有了出路,也促成了贵州烟厂的建立,为之后的烤烟一条龙生产奠定了基础。抗战时期,青年烟厂从上海迁来贵州,之后更名为贵州烟厂,不久便成功生产出第一厢香烟,那就是属于贵州自己的香烟牌子——“*河牌”,在全省开了香烟生产的先河。从那时起,贵州便结束了不能生产香烟的历史。

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全省烤烟种植推广迅速,最多时超过十万亩以上,这在当年已经是一个奇迹了。后来,赵发智调贵州第四督察区任建设科科长兼毕节专区农场场长。随后,毕节、遵义等地的烟草种植也迅速发展起来。

作者:高雪

责任编辑:陈锋

本期审稿:蔡桂兰

值班统筹:石磊

值班总编:宋娜

兴义市新闻中心

兴义市新闻中心新媒体:

微博:

兴义市新闻中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